移動互聯網,黃渤用戶是不愿等待的,等待的結果就是用戶流失,當時我們還做了一些數據調研。
平臺對于填充內容的渴求,談電可見一斑。幾天前,影被也養我的朋友圈被《殺死今日頭條》刷屏了,影被也養這沒什么好奇怪的,歷史總在重演——BAT聯合圍剿今日頭條卻又剿滅不掉,反而眼睜睜看著今日頭條一步步茁壯成長,頗有當年紅軍反圍剿的態勢。
我也見識到了稿子是如何野蠻生產出來:盜版的習從貼吧、盜版的習微博、微信、門戶里扒拉出300-500字,修改,再加上自己的“修飾”和“想象”,然后貼上三張圖,取一個標題,發布。就怕坑里呆著太舒服,希望最后不愿意出來了。對于做號者來說,觀眾慣傳統的那一套:觀眾慣不論是策劃選題、采訪這些新聞流程,還是一般寫作中所要求的邏輯性和文筆,統統都不重要,他們只關心流量,以及流量背后的收益。
有些人一天工作強度高達十幾個小時,正版每天能產出幾十篇水稿,一些做得比較早的號、加上權重比較高,已經能穩定每天1~2千元的收入。但即便收益縮水,黃渤做號誘惑依然很大。
對標題黨和謠言認定,談電平臺都會通過人工標注相應類型,返回給機器訓練,進行識別。
除了標題,影被也養他們甚至還摸索出一套熱詞規則:影被也養比如要圍繞熱點去寫;娛樂圈就一定要寫楊冪、劉愷威,這樣才有流量,相反寫樸樹或者陳道明這種明星,就肯定閱讀量不高;科技領域,就盯著阿里、百度、支付寶、微信這些詞使勁寫,而且一定要有情緒,比如馬云的支付寶,比如劉強東怒了,微信隱藏功能全在這里,這種句式“點擊量一定很高。像老板一樣思考,盜版的習才有機會做老板。
當然,希望高頻的一般都是剛需,不過剛需未必高頻,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想清楚。讀書當然沒什么錯,觀眾慣但很少有人意識到賺錢的能力和知識、技術一樣,同樣是可以習得、訓練和傳承的。
這幾年我的經歷,正版可以認為是在產品經理這條路上知行合一的過程。結果抬頭看見大把創業者,黃渤怎么賺錢都沒想清楚,就掄起袖子瞎干,燒投資人的錢,燒家人的錢,而且浪費了大把時間,實在可惜。
郵箱 :565481190@449.com
胎死腹中網 ?2000-2017